蘇緋雲博士
生物化學博士



「爸爸,你錯了!」一進門,聽見一位小孩,一本正經地告訴他父親。

「我怎麼錯了呢?我沒作錯事呀?」爸爸很有耐心地解釋。

「你錯了,我不跟你玩了!」這位五、六歲的孩子說。爸爸「錯」在那裡?

「你沒有聽我的話,我要把這個放在這裡,你沒有聽我的話,你錯了,我不跟你玩了!」

這段對話真有意思,它的主題是:「你沒有聽我的話,就是錯了。」

這孩子從什麼地方學到這「錯」的定義呢?

蘇緋雲博士

一群媽媽,約我吃飯,一邊吃,一邊談話。

「孩子回家,襪子到處丟,家裡亂七、八糟,我喜歡整齊,也希望孩子有整齊的習慣。怎麼叫他收拾整齊呢?」一位問。 「為什麼家裡要整齊?什麼叫做整齊?襪子當放在那裡?」我問。 .....

「聖經說襪子要放在那裡?」我再問。她們都笑了,因為沒有人想得到聖經說襪子要放在那裡。

「既然聖經沒有說,那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了,」我說,「不要為了不重要的事情傷親情」。

「我就不理了,那天我從沙發墊下找到孩子的襪子,我還跟他開玩笑。這種事,笑笑就好了,」另一位說。

「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大了反而不聽話?」又一位說。

這些談話,引起了一些題目:孩子聽話,聽誰的話?錯,何謂錯?家裡的規矩,什麼規矩?誰的規矩?

我們做父母的,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孩子不是要聽我的話,而是要聽愛他的天父的話,我也是要聽天父的話。因為,只有造天地的父才是十全十美,在祂沒有錯誤的。 「錯」,是什麼?是達不到天父「對」的標準。不是不聽我的話。如果孩子說:「爸爸,你錯了,你沒有聽我的話,」這就給我一個機會來審察自己,教得對不對;教得有沒有效果?有沒有不經意講錯話了,有沒有叫孩子誤會了。什麼是「對與錯」的標準?給我們一個機會再解釋「對與錯」的標準不在人,而在造人的主宰。

家裡的規矩,什麼規矩,誰的規矩?原來,不是人的規矩,而是天父的規矩,才是我們要遵從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持久地被這觀念充滿我們的頭腦?如果是的話,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自然就會跟從這觀念。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時候忘記了,表達出來的是自我中心:「你不聽我的話就是錯了」。那麼,我們要謙卑認錯,請孩子幫助和鼓勵我們學習,漸漸養成尊天地的主為主的新習慣。

回到丟襪子的問題,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臟襪子放在什麼地方最順手最方便。常常,最順手最方便的地

方,就是進房子脫鞋脫襪子的地方。就算有時候孩子忘記了,隨手亂放,也不是一件大事,不必為這種事罵人,叫家裡的氣氛失去甜蜜。如果以前為了這種事而傷害家裡的安寧,你現在可以跟孩子談談,告訴他們以前自己不懂,現在知道家裡的規矩要服從天地的主宰,請孩子與你合作,一同學習。如果孩子長大了,還是亂丟襪子,怎麼辦呢?試試先和他商量,問他有什麼好建議。比如,「家裡有些地方是大家公用的,這些地方大家有責任保持乾淨整齊,好衣服鞋襪不要亂放,如果忘記的話,我會把這些東西放在某個地方,如果你看見這類東西在公用的地方,也可以照辦」;或是「如果你忘記了,我就把你的衣物放在你的房間,好嗎?」聖經(天地之主的話)說:我們「要治理這地」(創1),幫助兒女明白這觀念:「我們是經理,要向老闆負責任,讓我們從小學習治理這地。」這個觀念也延伸到治理地球上其他東西,這個地球是天父創造給我們居住的,就如自己的家一樣。

媽媽帶了她二歲半的孩子來到餐館吃飯,忽然間,孩子把食物拿來丟,媽媽應該怎樣做?一個媽媽說:「我就打他的手;但是,他也打我的手。」當然,這顯然不是好辦法。我建議,抱他離開桌子,到沒有人的地方去(起碼到少人或沒有他認識的人的地方去)告訴他:「食物是天父給我們吃的,不可以浪費。還有,東西不可以丟,因為會丟到人,傷害到人。我們要彼此相愛、相敬,不可以傷害人。天父愛我們,所以不要我們彼此傷害,你剛才丟食物是錯的。媽媽愛你,不願意你做錯事,傷害人,傷害自己。以後不要再丟東西了,知道嗎?」

把他帶離開現場,是因為「愛是不做害羞的事」(林前13),不要在他人(特別是他認識的人面前)說他的錯處。如果過了一陣子,他再丟一次,又立刻抱開他,再講一次,傳遞上帝的愛和因為愛而設的規矩。傳遞你的愛和因愛而教他上帝的規矩。在這過程中,請注意不要有任何態度或行動或話語,叫孩子誤會你的愛或上帝的愛,也不要叫孩子以為「錯」的定義是你的,所以千萬不要生氣。要是幾次之後孩子還是「不記得」,你可以和他商量用另一辦法幫助他記得,其中可用的辦法之一是打,但是,仍然是不可以生氣,仍然是要溝通你的愛和上帝的愛,仍然是告訴他「錯」的定義是沒有達到天父「對」的標準。這樣,我們自己在學習「對」與「錯」的定義,孩子也在學習,大家一齊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