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ia Salak 探索游

文 / 吳娟瑜


有一回,我應邀至一家幼稚園演講,正要離去前,一位媽媽趨身靠近,她說:「昨天我把五歲的兒子從婆家接回來,剛進門,兒子竟然用兇惡的口氣對我說:『還不趕快把我的鞋子脫掉。』這時,兒子把腳伸到我眼前,一幅蠻橫的模樣,讓我看了真痛心,當時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們夫妻為創業而忙碌,根本沒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難怪他的行為舉止讓我無法掌握。


小孩對誰鬧脾氣?

六歲前的寶寶非常需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如果固定在一個家庭環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寶寶是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寶寶如果發現在爺爺奶奶處,可以得到比較寬限的尺度,這時寶寶開始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只要多吵鬧幾聲,爺爺奶奶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可以加長;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爭玩具,爺爺會立刻出門去買新的。

類似如此的差別管教讓寶寶有了不同的經驗,有時被小孫子、小孫女頂嘴,在場的年輕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順從長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還是需要正式地坐下來溝通,講長輩配合年輕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媽媽告訴我:「公婆幫忙帶孩子,讓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經很感激,那還忍心說東說西。」另一位媽媽是把孩子交給自己的媽媽帶,她說:「
我比較敢直接和媽媽講,平常我也把一些育兒雜誌訂在娘家,讓媽媽吸收教養新知。」

當三代之間有不一致的教養模式,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無知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省的習慣,以致從小在一邊寵溺、一邊嚴格的教養縫隙中鑽漏洞,有時還成了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

為了讓年幼寶寶從小成長有一致的價值觀,年輕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識,然後再影響長輩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對長輩出口不遜,這是不能當成孩子不懂,不該計較;或孩子講話可愛,大家說說笑笑就算了。


要講開來嗎?

有位年輕媽媽邀先生一起來聽我的演講,原因是她想和公公溝通──不要在兒子鬧脾氣時還刻意維護,讓他們年輕夫妻很難教小孩。這時我問坐在一旁的年輕爸爸:「這件事你認為重要嗎?」年輕爸爸似乎沒有切身的壓力,他聳聳肩地說:「我爸爸就是那樣的人,我小時候他對我很兇,現在卻寵我兒子。」年輕媽媽聽到這裡,她立刻補上一句:「我就是怕公公太寵兒子,以後會越來越不聽話,我先生卻說不會啦!還好啦!可是我已經看出將來會有問題,希望老師教我們如何去協調。」



聽得出來這是一位積極成長的媽媽,為了鼓勵先生有共識,她用心良苦地邀他一起成長,幸好她先生也樂於改進,於是我當場「角色扮演」為公公,讓他們夫妻模擬如何向公公建言。
「爸,很謝謝你有空幫忙照顧寶寶,如果他講話不禮貌,還請立刻糾正他、告訴他──爺爺沒辦法接受你這樣說;或者針對你剛才的不禮貌,要向阿公道歉。」
像這樣,長輩還是需要在隔代教養上尊重兒子媳婦的意見,適時給予孫兒女正確的機會教育。

這對夫妻由一方向公公明講後,另一位還要補充說些感謝肯定的話,讓長輩看到兒子媳婦的一致共識和誠懇態度,相信老人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所以要不要向長輩講開來?我的答案一向是:「yes!」



安靜的三分鐘

當寶寶對爺爺奶奶大聲頂嘴或怒目相視時,有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建議年輕父母運用:

──如果是兩、三歲的寶寶,要立刻正式地說:「不可這樣,要跟爺爺奶奶說對不起。」再輕拉他的手走向爺爺奶奶,大人先示範如何正確地敬禮和說出來,也讓寶寶學習跟著做。

──如果是四~六歲寶寶,像這些已經有幼稚園經驗的寶寶,則需要讓他坐在椅子上,問他:「針對剛才不禮貌,你現在應該去跟爺爺奶奶說什麼?」當孩子靜坐椅子上三分鐘,學習反省的習慣,讓他冷靜下來,然後懂得去道歉,這樣,對今後的不當言詞和行為會比較有自我規範的能力。

爺爺奶奶這時也要正式地回應:「好!爺爺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年輕父母也要及時向父母長輩說:「謝謝爸媽肯原諒小龍(代名),相信小龍下次不敢了。」像這樣大人也有回應,整個事件才有明確和完整的教養過程。

總之,寶寶的蠻橫不講理是不可輕忽,如果寶寶從小專挑軟柿子吃,等於養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惡的習慣。只有周邊的大人儘快協調出一致的教養理念,寶寶才有路可循,學會活潑快樂同時禮貌懂事的人生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