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漂亮的中国花灯

文 / 潘捷  
專家 / 林國珍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教授 


和生理的健康相比較,很多家長都比較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當孩子生病住院時,對他身體的關注占據了家長的整個大腦。其實,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孩子住院時,他們離開了平時熟悉的家或是幼稚園的環境,因而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對住院的孩子,家長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否則,因住院造成的身心創傷,可能會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孩子的康復和有所幫助。 


住院寶寶壓力大

大多數0~6歲的小寶寶都會對疾病感到無比的恐懼,這是爲什麽呢?因爲生病對于他們來講,還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他們只知道現在自己的不舒服,而明天會怎樣,將來會怎樣,這都是讓他們感到憂慮和恐懼的。此外,住院的孩子通常容易産生恐懼和不安全感;還會表現出失去控制力,他們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無法控制情緒;他們的“病人的角色感”會很强,因此會對治療特別敏感,尤其是特別怕痛;還有更厲害的,有的孩子可能出現駡人、打人、破壞玩具等攻擊性行爲。

對生病住院的寶寶來說,他們心理上的壓力來自于:

*疾病本身帶
來的痛苦和創傷
*治療限制了日常活動
例如,抽血前不能吃東西,因輸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動,或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不整天躺在床上……這些問題使孩子嘗到了失去自由的感覺,也會造成一種心理恐懼。
*對各種治療的恐懼
如吸痰、抽血、打針、輸液、做各種檢查……當孩子面對這些可能産生疼痛的問題時,也會不由地産生恐懼。
*對疾病的認識有限而産生情緒反應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要到了7歲左右,才對抽象事物慢慢地瞭解。因此孩子生病時,很難理解爲什麽要來醫院接受如此痛苦的治療。正是因爲他們認識能力不足,再加上身體不適,就會産生情緒反應,甚至會導致失眠、作噩夢,而無法得到充分休息。
*陌生的環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離開親人和接觸陌生人
現在大部分的醫院已經允許家人全程陪伴,因爲與親人的分開已不那麽重要了。但孩子們還是不得不面對陌生的醫生和護士,這也使他們沒有安全感,尤其是醫生護士都穿著白大褂,還會帶給自己吃藥、打針的痛苦。


住院寶寶心理護理7個要點

對住院小孩的心理護理也要“未雨綢繆”,不要等發現孩子很不安了才來采取措施。當然,如果你已經發現孩子有以上的某些狀况發生,還是要趕快關注孩子,采用以下的心理護理的方法來幫助他度過這段“恐怖”的時間。

要點1:讓孩子知道你依然愛他
對1歲以下的小寶寶,你要像在家中一樣,時常抱抱他,對他說說他;對能清楚理解語言的小孩,就直接告訴他,媽媽不會因爲他生病了而不再愛
他,而會陪他一起戰勝病痛。

要點2:多陪伴孩子
儘量陪在孩子身邊,如果要離開,告訴孩子什麽時候回來,幷遵守此約定。

要點3:布置病房環境
現在很多醫院的病房布置都變得更人性化了,有的病房被布置成接近家庭或幼稚園的環境,這樣會减少孩子的恐懼感。同時,可以適當帶些家裏孩子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具,或是他非常喜歡的玩具等。

要點4:保持一致的作息
儘量爲孩子安排與家中一樣的作息時間,幷不影響病情的情况下滿足孩子住院前的愛好及生活習慣。

要點5:和醫務人員合作
首先應該儘量按醫生的要求配合治療,不要自說自話。在打針吃藥前,儘量安慰孩子,幷給孩子解釋護士給她打針吃藥是爲了使她儘快康復,儘快可以出院。

要點6:幫助寶寶忘記病痛
多和孩子溝通,給他打氣,幫助寶寶戰勝病痛、忘記病痛。

要點7:讓孩子表達情緒
雖然醫生不贊成就孩子百依百順,但孩子有情緒時,也要讓他能表達。比如孩子生氣、害怕或是難過的時候,如果此時家長還要說“不准哭”,那麽孩子只能壓抑情緒,他的壓力就又多了一層。 


提醒您:

*家長心理要調整:不論情况如何,家長都不應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憂慮,而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當孩子病情不是很樂觀時,儘量不要當他的面討論病情。

*不要給孩子壓力:有的家長常常在孩子面前嘮叨:“你怎麽還不好啊!家裏都用了這麽多錢了!”這是孩子無法解决的問題,除了讓他增加心理壓力,別無他用。

*不要一味遷就:小孩在生病期間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爲,因此,不管是否住院,家長都不能爲孩子一味遷就。

生病後,父母都會給予孩子更特殊的關注和照顧,要不了幾天,孩子就會在心底認可自己這種新的地位,從而變得嬌氣、任性、喜歡指使人,有的孩子還學會和大人講條件了,所以,林醫生在此特別囑咐家長,關心孩子,但不要過度遷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