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迦生日啦!

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觀念。例如,美國人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且最好蹲下來與孩子對話,使孩子感覺到你在尊重他,讓他不會有低一等的感覺。孩子吃飯時不能硬逼他;孩子做錯了事不要橫加訓斥;要孩子換衣服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否則,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日本─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愈來愈有人情味

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許多年輕的父母成了全天備戰的企業戰士,許多母親也紛紛從家庭走向社會,導致日本的家庭教育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今,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愈來愈有人情味,大多數家庭都希望把子女培養成以下的孩子:

1.體貼他人。
父母的生活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要讓孩子具有體貼他人之心,做父母的首先就必須具備體貼他人之心。因此,日本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努力改變自己。

2.忍耐力強。
孩子到了2歲時,應要教孩子懂得等待,2歲以後,則要教孩子忍耐之心。家長需要掌握的終點是:不是教孩子消極地忍耐,而是教會孩子根據自己的意志積極地忍耐。

3.具有幹勁。
在孩子開始懂得與人交流時,就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建立自信。

4.創造力。
一般來說,孩子從出生起就能夠一個人玩耍了,做家長的不要妨礙孩子單獨玩耍,要知道,此時正是激發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時機。

5.富有智慧。
用父母的愛心去充分挖掘孩子智慧的潛力、盡可能地把孩子培養成為更有智慧的人,成為一個在真正意義上能尊重生命的人。

美國─兒童教育注重尊重

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觀念。例如,美國人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且最好蹲下來與孩子對話,使孩子感覺到你在尊重他,讓他不會有低一等的感覺。孩子吃飯時不能硬逼他;孩子做錯了事不要橫加訓斥;要孩子換衣服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否則,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家長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給孩子,美國人則最忌諱替孩子回答,也不會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時候斥責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來指責,只能根據情況適時地做出解釋和說明,以作引導。

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許當別人面斥責孩子,因為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美國父母這樣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於他們認為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沒有特權去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行為。特別是孩子在成長中的過程中,師長不能代替他們進行選擇,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法國─家教與幼育有機結合

好的幼兒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為了提高幼教的品質,幼稚園都要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一年召開三次會議,討論幼稚園的課程設置、教育計劃、環境布置、活動安排等問題,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為了幫助幼兒儘快走出家庭,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教師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在幼稚園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充分地與人、物相互熟悉,使幼兒喜歡幼稚園;另一方面,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幼稚園教育,歡迎他們來幼稚園參觀、訪問、學習。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聖的職責,他們主動參與、大力支持幼稚園教育。

紐西蘭─醫學家稱:絨毛玩具易傳播疾病

根據紐西蘭醫學專家發表的研究報告,醫務人員不應該讓前來就診的兒童患者在候診時觸摸絨毛玩具,因為這些玩具經常會成為傳播疾病的仲介。

紐西蘭基督教會醫學院的保羅溫教授和他的同事們日前對到學院就診的兒童進行了仔細的調查與檢測,結果發現,孩子們手中的絨毛玩具九成以上被病菌污染。 

調查還發現,相對於塑膠類玩具來說,絨毛類玩具消毒相對困難,並且極容易再度沾染病菌,而消毒後的塑膠類玩具再度沾染病菌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 

有鑒於此,保羅溫指出,現在許多醫生或護士在候診室分發給孩子們絨毛玩具以防止他們哭鬧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為了孩子們的健康著想,這一點必須禁止。

德國─教育孩子另有主張

德國是一個理性秩序的國家,德國的孩子從小就與我們的培養方式大大不同。

孩子病了不餵藥、不打針,你信嗎?除了打預防針,德國的孩子可能沒見過針是什麼樣子。孩子感冒了,檢查後醫生說是病毒性感冒,給開的藥方是:多喝水就會好了。他們認為熬過來後,孩子的免疫能力會更強。

德國的孩子不嬌氣,生活有規律,時間一到,孩子就到自己的房間去睡覺了。德國人主張到一定年齡就讓孩子自己吃飯,讓他自己拿湯匙亂吃一通,髒就髒了,也不需從旁協助,時間長了孩子自己就會了。

德國人不主張在人多的情況下批評孩子。大部分的家長,當孩子犯錯時,當場就會告訴他不能這麼做,如果再犯,他們就會拿出一些懲罰方法。有些家長會把孩子關在小房間裡,讓孩子感覺一下孤獨,兩三次以後,孩子就會記住沒有依靠的感覺,以後不會那麼容易犯錯了。

法國─推出網路托兒所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推出了網路托兒所,不久將會讓父母可以從網路上看到自己的孩子,這將使該國的幼兒教育經歷一場革命。

根據報導,這兩家網上托兒所開設在巴黎近郊,網路托兒所裏備有電腦,配備專為幼嬰兒設計的鍵盤和網路攝影機,並且設置了一條父母可以和子女通話的線路。

負責革新計劃的米麗雅甘介紹說:「多媒體節目開播時,每星期我們將播放3、4次,每次半小時。有興趣的父母可以利用密碼接上托兒所。所長辦公室裏裝著網路攝影機。所長先接到家長傳來的資訊,再接通孩子所在的活動室,給每個孩子10分鐘通話時間。」

據悉,裝配這樣一套設備每個托兒所大約需花費11萬法郎,外加雇用一個專業資訊人員。透過網路影像的傳送,家長們放心了,在螢幕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會再因外出工作照顧不了兒女而感到內疚。

美國─幼兒3歲開始學電腦

美國的教育科技專家近日指出:3歲的幼兒就可以開始學電腦了。因為3歲以後,孩子的手、腕已經具備控制滑鼠的能力,在他們學會使用滑鼠前還可以讓他們和父母一起坐在電腦前欣賞家庭成員的數位照片,觀看網上動物園等。

小孩子初學電腦的內容最好是記憶、繪畫類遊戲和一些很簡單的人物。現在美國寶寶們愛父母的幫助下已經可以在美國政府的門戶網站上觀看太空照片、發送電子賀卡。同時,父母要擔負起保護孩子不受網上不良因素影響的責任。所以,專家建議,小寶寶上網,最好有爸爸媽媽陪伴。

德國─全職媽媽特別多

德國的媽媽一般都是全職媽媽,或者每星期工作若干個小時(這種工作在德國很容易找到),主要在家照顧孩子,很少有外出全職工作的。一是德國沒有老人帶孩子,都是父母自己帶;二是不工作經濟上也沒有太大壓力。德國社會福利很好,每個孩子從出生起每月由政府支出250馬克,一直到18歲,媽媽也有兩年補助,上幼稚園、上學都不花錢,完全是義務教育。

德國父母很少對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他們允許孩子犯錯誤,認為這是應該的。比如看著孩子爬上桌子,也不管他。但他們注意要盡可能保護孩子,卻不說不允許他做這件事。

國內許多家長都愛對孩子說一句話:「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可是在德國,孩子就是家庭一份子,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活動、事務中來。家長也特別注意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重視親子情感的培養,德國人經常全家一起做遊戲、出遊。德國孩子從小就要參與家庭活動、做家事。3歲的孩子幫助大人拔草,倒垃圾;6歲多就可以用鋤草機整理草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