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丽的金马仑花卉

日本教育界有這麼個理論:人腦在3歲以前完成60%的發育,6歲以前完成90%;而右腦在3歲以前即發達,左腦則從4歲開始發達,且由於右腦具有瞬間接受大量刺激的功能,如加以訓練,可促使腦神經發達,擴大腦容量,進而有助於左腦的發育。


英國:塑膠奶嘴令嬰兒早熟

英國《自然界》雜誌發表的一項調查指出,一種普遍應用於奶嘴及其他塑膠容器的化學材料BPA,可能是導致人類性早熟的有害刺激物。
 
BPA全名為bisphenola,這種化合物曾用以刺激雌性激素分泌,現在則廣泛運用於製造塑膠,常見於奶嘴、部分玩具及某些食物容器等。

該報導中指出,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在雌鼠的胎兒內加入了BPA後,小老鼠出生後不久,便比其他同齡的老鼠較快達到性成熟期,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懷孕婦女的胎兒身上。科學家聲稱,BPA不會對母親構成影響,卻會改變嬰兒的成長模式,加速性早熟,且部分胎兒很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或罹患疾病。

德國:孕婦貪食薯條,寶寶大腦易受損

德國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懷孕婦女和哺乳期的媽媽們應當儘量少食、甚至禁食法式炸薯條、薯片或其他含有化學物質丙烯胺的食物。

紐倫堡「生物醫學和藥物研究所」的弗立茲‧澤格爾博士指出,胎兒和新生兒特別容易受到丙烯?胺(一種可能致癌的化學物質)的危害,因丙烯胺極易溶於水,而胎兒和嬰兒體內的水分含量又較高,所以比成年人更易受到危害;而且,胎兒和新生兒的血腦障壁還未充分發育,這意味著丙烯胺很容易進入他們幼嫩的大腦,對神經造成威脅。

因此澤格爾建議,哺乳期的母親,至少應在新生兒兩個月大以前,禁食所有薯條、薯片或在攝氏180度以上的油中炸過的其他馬鈴薯製品;懷孕婦女也應將每日的丙烯胺攝入量,限制在20微克以內,也就是每天不能吃超過10克的薯片、薯條。

美國:新型全球定位儀預防孩子走失

一家美國公司開發出新型全球定位儀,可幫助家長免除小孩走失的煩惱。

該公司根據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原理,將GPS接收器製作成色彩斑斕的塑膠手錶,很適合兒童佩戴,只要孩子的手腕上戴著這種「手錶」,家長便可隨時通過電話或上網獲知小孩的行蹤。


這種新產品透過衛星確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再將資訊傳輸到處理中心,並在地圖上顯示出來,然後由家長透過電話或互聯網查詢。同時,「手錶」的錶帶上裝設有特別的電子扣,可防止頑皮的孩子把接收器隨意扔掉,還有一個報警用的緊急按鈕,遇到特殊情況時按下這個按鈕,警方便可及時知曉。這樣的一隻「手錶」在美國的售價是399.99美元,定位服務費?每月19.95美元。

德國:注重自我發展能力的引導

德國幼兒教育的特色,乃是把教育的責任交託給父母。德國人認為,在嬰幼兒階段,父母是完整教育的主人,所以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義務。因此,政府對於幼兒教育僅站在輔助的立場,真正擔負重責大任的是父母;而幼稚園則是啟迪孩子發展的地方,必須對孩子提供幫助、支援和鼓勵,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

德國人認為,孩子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他需要時間去發展成為一個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歷史中的人,他出生在某個空間、某個社會階層及某個時代背景,並將面對未來不斷變化的歷史,所以他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及鄉土文化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且融入與他互動的社會空間,以及和他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中,舉凡海水、太陽、石子、樹林、沙子等等,都應該是他所要探索和利用的範疇。

德英日智:「兒童過街法」各有妙招

由於車多人多,兒童過街是最令家長們提心吊膽的事,稍有不慎,便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兒童傷亡,諸如此類的新聞報導已屢見不鮮。因此,對兒童過街問題,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先進國家極?重視,有的還專門制定了「兒童過街法」,以便對兒童實施有力的保護。例如德國規定,家長必須給兒童佩戴斜披在肩上的彩色綬帶,夜間過街時則要穿發光衣;而行人、車輛見到後,均應主動停下來讓兒童先過街。 

英國規定,兒童過街時要手拿鵝黃色小旗,或者頭戴黃色、紅色帽子,以作「警示信號」。 

日本規定,在城市的各巷弄口豎立警示牌,上面畫一個小孩跑步的姿勢;凡有這種標誌的巷弄口,兒童過街時都十分安全,因為不管是開汽車或騎自行車,大人走到這種巷弄口時,都特別小心。 

智利規定,上學或放學時,每個路口都必須有一位值日學生站在馬路中間,舉起戴紅色手套的左手,為學生們過街「發號施令」,而行人、車輛見了,都應主動讓路。


日本:注重幼兒右腦開發

日本教育界有這麼個理論:人腦在3歲以前完成60%的發育,6歲以前完成90%;而右腦在3歲以前即發達,左腦則從4歲開始發達,且由於右腦具有瞬間接受大量刺激的功能,如加以訓練,可促使腦神經發達,擴大腦容量,進而有助於左腦的發育。根據此一理論所創設的教育,以圖片、錄音加上動作,在50分鐘內灌輸恐龍、名畫、星座、地圖、國旗等圖像刺激,中間穿插擺手體操、鑷子夾豆、生活英語和童謠等,每一個單元不超過3分鐘,因?這是嬰幼兒對一件事物感興趣的時間極限。在日本,目前約有數十萬幼兒在接受這種連續刺激右腦的教育。

法國:幼兒音樂課富啟迪創造性

法國幼稚園的音樂老師教學生唱歌,並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而是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大量唱片中,選擇大家都愛唱的歌,一邊放唱片,一邊按照歌詞意思做動作,反覆放幾遍之後,不但音調掌握了,歌詞記住了,動作也編出來了。這種有唱有記、手腿協調的唱歌活動,頗受孩子喜歡。

許多學生還愛聽《皮埃爾和狼》的音樂唱片,在放唱片前,老師會提醒大家注意音樂節奏和故事情節,聽完後再讓學生進行討論,講講這段音樂故事的情節和內容,並說說這段音樂都用了哪些樂器,各起什?作用?換言之,法國小朋友在幼稚園時就受過樂器音響訓練,學會了識別簡單的樂器。

他們的課外音樂活動也很有趣,常常以校?單位組成小樂隊,每天課後自動集中到校園十字路口或露天舞臺進行演奏,且曲目包括現代音樂、爵士樂、甚至貝多芬的交響樂,往往吸引許多小音樂愛好者搬凳子坐在樂隊前面聽,這對孩子來說,算得上是一種愉快的享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