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芳蘭  

研究證實,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孩子經過不斷地練習、感受、體會,表現以及欣賞音樂,能够刺激腦力,幫助腦神經細胞發展,增加腦神經細胞突觸的連結。

1、聽音樂

這種親近音樂的方式,可算是人類的每日活動也不爲過。但是日常生活中吃飯、聊天、運動、打電話、處理瑣事等活動的背景音樂,只能說是被動地打開耳朵,讓音樂流入,至于聽到什麽,有沒有聽進去,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若能給自己一些時間,或者爲小寶寶布置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化被動爲主動,專注聆聽,那麽效果將會是完全不同。例如:在寶寶入睡前或起床之後,爲他哼唱一段布拉姆斯的搖籃曲,借著音樂平靜安詳的旋律335 335 3517665(簡譜),維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親子間享受親密的互動關係。當爸媽一邊哼唱一邊爲寶寶喂奶、換尿布、說話的同時,寶寶也接受了音樂的洗禮。

金马仑家庭游 (2004年)
專注的聆聽,將音樂的訊息聽進去,有了消化吸收,可幫助發展接受性語言的能力。接受性語言指的是接收訊息,給予適當回應的過程;能正確解讀,瞭解他人說話的內容,才能有效的彼此溝通;因此,專注的聆聽能力,是溝通中不可或缺的要件。聽覺注意力與持續力,更是學習過程中的兩大功臣,將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得到收穫。

聆聽純旋律的音樂時,可以放任自己的感受馳聘,體會音樂世界的喜、怒、哀、樂,培養感受能力,使得情感與情緒的表達更加貼近真實。若搭配指導語,進入一個想像世界,例如: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或可愛的動物世界,將能激發想像力,或幫助放鬆技巧的練習,排解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聆聽音樂的活動適合各年齡來進行,從小嬰兒時期,培養他這樣的習慣,將有助于日後的發展。只要注意環境的舒適、安靜,可以專心聆聽音樂訊息,想像是小白兔蹦蹦跳或大象走路一步一步重重地踩,隨著音樂放任想像力馳騁,時間不要太長,五到十分鐘即可。


2、唱歌

在聆聽音樂中提到“聽”是被動地欣賞音樂,相對而言,唱歌就是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了。我想每個人都有將熟悉的曲調旋律琅琅上口的經驗,美好的歌聲是自娛娛人的最佳消遣良伴。唱歌是造物者賜予人類的特權,也是每一個人都擁有而不必外求的樂器,這樣的天賦异秉還有許多實際的功能存在;包括幫助語言發展中表達性語言的能力,增進記憶力(歌詞的提示),增進辭彙表達能力,增進呼吸及肌肉控制能力,更是自我表現的管道,與人分享交流的園地。

邊聽邊唱,邊聽邊哼的方式,將聆聽與唱歌結合,不僅能貼近音樂的情感,也能修正聆聽的成果,效果是加倍的。以小寶寶來說,只要有了語言能力,唱歌就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在一歲半


前的幼兒身上,也不能忽略了親子間歌曲互動的模式,其實無形中幫助了幼兒語言的發展。當小寶寶嘗試發出呀呀的聲音時,我們就應該把握時機模仿他呀呀的聲音與他回應。牙牙學語的聲音,是音樂游戲的源頭,不管是模仿,是回應,是玩樂,都在給予幼兒聲音與聽覺的刺激,幷同時加强了溝通互動的模式,爲幼兒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奠定穩固的根基。


3、敲奏樂器

爲小寶寶選購適齡玩具時,不難發現玩具的性質不外乎是按了會出聲、會發亮、會唱歌,不然就是搖動發出聲響,讓有抓握能力的小嬰兒,也能從玩具中找到樂趣。這個原理和樂器提供的刺激相同。藉由拍打、搖動、或拿棒子敲就會發出聲音的吸引力,幼兒們會主動嘗試去製造各種聲音,也自然的幫助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自然地訓練手功能運作,耳朵分辨各式聲音、手眼協調能力增進,以及提供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適合幼兒的樂器,有各種豐富的選擇,包括搖了會出聲的手搖鈴、沙鈴,敲了會出聲的三角鐵、鼓、木魚等,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環境中的材料爲幼兒製作簡便的樂器,提供他們各種豐富有變化的聲音,滿足幼兒求新鮮的特質。例如在底片盒中裝入米粒,鋁罐中裝入小沙子,飲料瓶中裝入紅、黃、綠豆,表現出來的聲響完全不同,不至于嘈雜刺耳,却提供了各種聲音的豐富性。所以拍手、拍肚子、拍腿等將身體當成樂器來應用,都是人類很自然回應音樂的方式。


4、律動與唱游

將身體當成樂器是回應音樂的方式之一,而用身體表現動作來回應音樂,就是所謂律動或唱游的形式了。身體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搖、跳或擺動,在會走路的幼兒身上,不難觀察到,這可以說是人類對音樂節奏本能的反應。身體動作的靈活度與精確度,與學習能力是呈正比的,所以鼓勵幼兒以唱游與律動的方式表現自己,幫助他掌握控制身體的能力,對于操作、實驗、理解的大腦活動,是無形的刺激。

嬰兒在尚未發展出控制身體的能力前,爸媽就可以在寶寶睡飽清醒時,拉著他的小手小脚來上一段“頭兒肩膀膝脚趾”或“一閃一閃亮晶晶”,引導嬰兒發展出運用肢體動作的能力。至于三、四歲的幼兒,對于身體的掌控較好,也能理解歌詞內容,在有趣的引導下,配合唱游活動,有系統的呈現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力及思考力的形成,是學習過程中理解、表達、記憶、推理等一連串提升智慧的過程。動作能力表現好的孩子,除了身體掌控的能力好之外,對于外在環境與空間概念也占有優勢,這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給孩子表達身體的空間與自由,對于培養身心健全的現代兒童來說,是必要而有益的。


5、創作

常常聽到牙牙學語的孩子,會用聲音表現音調高低;到了說話的年齡,哼唱不知名曲調,更是如呼吸般自然,這就是幼兒創作的啓蒙了。從模仿到隨意地唱、表達,幼兒天真地以創作表現自己的感覺,進一步使用樂器拍出不同的節奏、快慢不等的韵律,或是身體隨意地扭、踩、踏、轉,都是創作表現的軌迹。想像力、創意、個人特色,一一表露無遺。創作的養分可以經由引導來供給,當孩子有良好表現時,老師與家長可以用歌唱的方式來贊美鼓勵他,例如以小蜜蜂的旋律唱出“乖寶寶,乖寶寶,爸爸媽媽的乖寶寶,表現好,不吵鬧,真是好榜樣。”鼓勵孩子自我表現,肯定他的能力與態度,無形中就能培養出有自信、會尊重自己與他人的高EQ寶寶。

在聆聽、哼唱,樂器敲奏,律動與創作的各式不同經驗中,音樂于其中穿針引綫,扮演溝通、聯絡、統整的角色,這就是音樂呈現的豐富面貌,像是一座寶藏,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重視幼兒發展的家長與老師,當然不會無視于寶山的存在。從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兒、兒童各個年齡層的物件來說,音樂都是容易親近又有樂趣的好夥伴,善于利用音樂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是超乎想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