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勸”本來就是大多數父母給予孩子日常起居一種愛心的勸告和指導,但它什麼時候開始失去了實質的意義呢?

小朋友長大了,就是少年人,然後他們很快就會成為青年人,屆時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見,他們本身的生活型態,您會發現成長至這一個階段的孩子,您似乎對他們感到很陌生。

自己曾經年輕過,當過少年,也從少年“蛻變”成為青年,然後成年…,所以不了解孩子們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是講不過去的。

老爹這一個家講究規矩,尤其對處事的秩序和禮貌教育,要求嚴格,不過這一套在小朋友懂事以來便開始實踐的方案,近年似乎越來越不管用,老爹和太太也在執行時越來越感受到從小朋友而來的嚴竣挑戰。

老爹家的小朋友還沒到少年期,可是他們的言行舉止卻讓我們感到擔憂,他們的“叛逆期”是否提早到呢?小朋友不理會父母的話,不聽父母的規勸,父母說多了,小朋友反而不當一回事,您越是越說,他們就和您的距離拉得開遠。

   


太太多次的提醒,同樣的規勸說得太頻密,只會令小朋友感到厭煩,不但起不了作用,相反的還會促使小朋友與我們的關係更加疏離,這種“規勸”就顯得毫無意義。

例如溫習課本、完成學校功課,幫忙處理家務及兄妹相處…,這些基本工作,並不會加重小朋友的負擔,一般上每位小朋友都能做得來,可是偏偏許多時候發生了亂子。

功課是做完了,經查卻發現裡頭的字體寫得太不像樣,結果小朋友在太太厲聲疾喝,形同泡哮中獅子的指令下,再次重做。

其實,諸如此類的事件已不只一次,即使太太不厭其煩地一再規勸提醒,只不過事件還是不斷在上演。




家務也一樣,提醒時就做,沒提就甭想小朋友會自動自發,那提醒和規勸就失去了實質的意義了。

兄妹相處,理應相互尊重,相親相愛,和諧相處。我們的家還推崇“分享”精神,縱然如此,一些意想不到的兄妹之爭還是會不時發生,結果兩個都需受到皮肉之痛。

老爹和太太不希望當個終日嘮嘮叨叨的父母,我們改變了和小朋友相處的方法。我們相信“規勸”僅用一到二次便足夠了,接下來要做的是,每當小朋友的功課字體不工整,我們唯有叫他重做,小朋友雖然情不甘心不願,但像類似的處理方法,小朋友遭遇多了,自然會學乖,少寫幾個“冤枉字”,再說字寫多幾次,字也會寫得漂亮。

小朋友吃過飯,必須自行清理,不然別想下次又好東西吃,以此類推,他們也要去協助揩衣服…。

要如何讓反目的兄妹再度成為“好友”?老爹和太太的做法是,做錯的當一方要當著對方的臉認錯,並要求原諒,然後互相來個深擁;如果是言語上的錯誤,做錯的一方則要向對方說三句至十句不等的好話,視其嚴重性而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