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英
專家/楊勤婦幼保健專家

深夜,你被孩子的哭聲驚醒,惡夢又來打擾寶寶的睡眠。他夢到了什麼呢?我們無法得知,這時除了輕柔地安撫他:「媽媽在這兒,寶寶不要怕,媽媽在你身邊……。」之外,如果孩子已懂得陳述,你還可以問問他做了什麼夢,讓孩子把夢境講述給你聽;而你當然要認真地傾聽,藉機走進孩子的夢,這是親子交流的重要管道,也有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

做夢

夢,是人類大腦的意識活動,也是寶寶情緒和心理活動的反映。大腦發育正常的人都會做夢,而夢也是一個人有完整思維活動的表現之一。走進、傾聽孩子的夢,你會發現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線索;當然,父母更要幫寶寶把惡夢趕走,將美夢留住。

從出生的那天起,寶寶就已經開始會做各種各樣的夢了。其實,不僅新生兒會做夢,就連媽媽肚子裏的胎兒也會做夢;曾有專家透過超音波觀察胎兒發現,胎兒會隨著夢境做出不同的表情。楊勤主任也指出,健康的新生兒都會在睡眠中出現夢境,並隨著夢境不同而出現笑、哭等豐富的臉部表情,甚至於用嘴吸吮等動作。如果小寶寶不會做夢,就表示有些不正常,家長必須予以注意。


睡眠有深淺之分

寶寶的夢境和其醒時所受到的各種刺激有關,比如與媽咪的皮膚接觸、言語、氣息及環境的刺激等。楊主任表示,「孩子的夢大都出現在淺睡眠區,也就是初睡階段,在這個時段裡,夢出現的頻率較高;當孩子進入深睡眠狀態後,夢就比較少了。」通常醒來後能夠比較完整記憶的夢,都是在淺睡眠區發生的,而醒後想不起來的夢境,則往往是在深睡眠階段所發生;至於那些只能回憶起片斷的夢,則是當睡眠由淺至深的過渡期所發生。


夢反映孩子的情緒

登上万里望山

孩子對於白天發生在他身邊的事情,會產生強烈的情感,並將它儲存在腦海裏;而做夢能幫助他體驗這些情感。

然而,兩歲以下的孩子,即使他記得當時的夢境,也多半不能將夢的內容完整地講述出來,通常必須等到兩歲以後,他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夢中所見到的景象,並賦予這些事物生命和靈感;而透過孩子的講述,父母這才得知,孩子在晚上可以夢見如此多的事物。

孩子所回憶的景象,通常是他對白天生活中愉快記憶的反映;比如,孩子白天在遊樂園玩耍,或當他和爸爸一起玩模型玩具後,興奮的情緒會存留下來,到了晚上,他自然便會夢見這些情景。

父母應鼓勵孩子將夢境講述出來,這可以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情緒,並及時作出反應。


夢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夢也是一種學習的工具;由於孩子可以在夢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夢也能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比如,當孩子夢到自己騎著三輪車玩耍,他其實正在潛意識地學習游泳。四歲半的羽佳就是在一次夢裏狂踢小腿後,第二天,給了家人一個驚喜:她學會蛙式了。

四歲的雯雯十分害怕去幼稚園,更不用說是和幼稚園的小朋友接觸了,所以晚上做夢時會從夢中哭醒,嘟囔著說不去幼稚園。她的媽媽聽了她的「夢話」後,便特意地鼓勵她、培養她克服這種害羞的心理,並主動去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幫寶寶趕走惡夢

美好的夢境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反之,惡夢則會讓寶寶產生驚恐。當孩子做惡夢時,
媽媽千萬不要馬上打斷寶寶的夢,而是應該輕輕地拍一下寶寶,並把他抱起來,用手輕撫寶寶的臉或背,讓孩子恢復清醒後再入睡;通常當寶寶的惡夢被打斷後,再入睡就不會繼續做同一個惡夢了。

美國一位睡眠專家佩傑博士指出,孩子的「夢魘」(nightmares)和「恐怖的夜夢」(night terrors),便是父母常見而會感到擔心的「惡夢」。
「夢魘」通常有很逼真、嚇人的夢境,因此經常嚇醒孩子;這種狀況多半是發生在凌晨時刻的深睡時段。至於「恐怖的夜夢」,佩傑博士表示,則經常出現在剛睡著的初期時段,夢裏盡是一些驚慌和極端恐怖的片段,但可能比較難以驚醒夢中的孩子;在4~12歲的孩子中,大約只有1%~4%左右會受到「恐怖夜夢」的影響。

但若是持續性的惡夢,特別是孩子醒來之後仍長時間地感到驚慌、恐懼、害怕,這便是孩子承受了過多壓力的信號,父母必須要鼓勵孩子將夢境講述出來,藉以發現影響他情緒的重要線索。

惡夢,指的是令人感覺到驚慌的夢,它通常是近期內所有緊張情緒的發洩,反映出了衝突的存在;而瞭解孩子的內心緊張,尋找原因,將可幫助孩子平息衝突,並有助於消除他的不安情緒。所以家長有必要傾聽孩子講述他們的惡夢,這能幫助他們儘快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

為了讓寶寶少做惡夢,父母平時就要儘量保持孩子的良好情緒和心態,白天盡可能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也不要過於嚴厲地責罵、管教寶寶,而應該多撫摸寶寶,並對他輕聲說話。大體而論,生活在輕鬆、愉悅家庭氛圍中的寶寶,自然就會減少做惡夢的機率。


寶寶夢遊怎麼辦?

有的孩子在睡眠時會發生「夢遊」,又稱「睡眠症」。當孩子夢遊而在晚上起來活動時,眼睛大多是閉著的,也有少數孩子會張開眼睛。據楊主任指出,在5~12歲的孩子中,大約有15%的孩子至少有過一次「夢遊」經驗,這與孩子大腦發育的延遲或遺傳有關。偶爾發生的「夢遊」,並不是一種病,只是說明孩子有夢遊的傾向,父母應儘早幹預,尋求改善。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和大腦發育的逐步完善,這種情況就不會再發生了;但如果孩子持續、經常性地發生「夢遊」,就要帶他去找醫生諮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