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爹的媽媽常常叮嚀,要“少說話,多做事!”;適學後,在校內老師也常常拉長嗓子,命令學生們別吵,要靜靜聽講。那時候自己尚是個小朋友,不大懂大人的事,也只好言聽計從,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務必“少說話,多做事”。

不過,現在老爹已是兩個小朋友的父親,所以在責任上,有必要找出“少說話,多做事”這句話的哲理,是不是真的少說話,就能多做事呢?還是多說話,就不能多做事?或者說,多說話的人,做成的事就相對減少?

老爹的老大以諾今年六歲,今年是他念幼兒園第二年,他是個愛說話的小朋友,曾經被幼兒園老師投訴過,要我們作為家長的多加註意。老爹與太太對小朋友的行徑也提高了“警惕”,當然我們絕非要設法阻止以諾說話,相反的我們

在想,有什麼方法讓他懂得什麼是“收放自如”?

說明白一點,就是該說話的場合,就應該多說話,多發問,而不適當的場合,就該收斂,別說得太多,以免騷擾別人或成為別人的絆腳石。

老爹與太太了解,小朋友性格有很多種,而以諾可能屬於“活躍”型的一類, 愛說話是這類型小朋友的其中一項特徵,按照兒童心理學,活躍的小朋友,喜歡與人溝通,也愛討論,他們善於製造人脈。

愛說話,進而也愛發問;愛發問的小朋友,也愛尋找答案,老爹想以諾恰恰就是這類格性,這是優點,我們豈能阻止他在這一方面的發展呢?

不過,畢竟這裡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屬於“填鴨式”,老師教什麼,小朋友就必須全章照收,不得有異義,不然準會被當頭棒喝;所以,為免以諾成為課室內,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老爹與太太在家中特定時間,給以諾上“小朋友說話技巧”課程。

老爹是這項課程的主要“講師”,除了讓以諾了解在課堂多說話和亂說話的後果外,也讓他曉得在課堂內,何時應該發問,何時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溝通。

當然,愛說話也是一種習慣,但這不一定是壞習慣;老爹明白以諾要調整這種習慣,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老爹先從晚餐中“下手”(老爹也只有在晚餐時餐才有機會和以諾同坐在一張桌子旁)。
晚餐時分,以諾也總愛有完沒完的講個不停,這是常見之事。老爹的做法是,先讓他了解用餐說話的害處,然後嚴格提醒必須在特定時段內只用餐不說話,通常是從 10 分鐘開始,並增加至15 、20分鐘。

這種方式有些成效,他果然在特定時間內不說話。我們讓他在用餐前說話,餐前禱告祝謝後,就減少發問和說話,然後進一步不說話,我們相信此舉可讓以諾學習可以控制說與不說的技巧,和何時應說和不說的認知。何況,用餐少說話,可以減低消化不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